大家好,深耕AI工作流,这一个多月通过用AI写公众号,涨了14000粉。
今天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,希望大家也能利用好AI工作流更高效创作。
还记得2016年的公众号红利期,我的公众号发布3篇文章就收获了4万粉丝。
但没有坚持的代价是关注数逐渐流失,如今只剩3万多。
今年重启更新后,文章阅读量始终徘徊在300左右。
即便我用AI工作流做公众号流量文,创造过单周200万流量、日收益破5000的爆文成绩,这个老号依然没有明显起色。
10月16日凌晨,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:放下爆文收益,专注打造真正的IP。
为什么?
因为当初我All in AI创业时,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AI,实践AI,用好AI,通过AI变现。
做猎头时,看见大批大批的人因为行业变革而失业。
那段时间,我也常常自问:“自己的价值在哪里?如何在这个时代创造更大的财富?”
我相信你+AI的组合,会成就更多AI作家,AI艺术家,AI歌手,AI教育家….
而我想要做的,就是搭建起这座桥梁,帮助那些埋头苦干却得不到正反馈的人,找到与AI协作方式,让强大的自己觉醒。
Part 1 :如何在公众号上沉淀IP价值
我想说:IP文,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,去真诚表达。
我最终选择了干货沉淀文:与AI协作的工作流。
内容创作就像之前在职场一次次“业务复盘”把我对于某个领域的思路和片面理解逻辑化的封装和输出。
作为普通人的我,想逆天改命。
逆天改命,不说成不成;能确定成是构筑AI认知差。
Part 2:明确我要让AI做什么
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:
设计任何工作流,我习惯归纳这个AI工作流的系统和流程,是需要开放式还是固定式输出,我是什么角色,AI是什么角色。
公众号文章的创作流程:
其次,明确在工作流里,AI 输出是开放式还是固定式
设计固定的输出:就像给我一个详细的操作手册,包含具体的步骤、场景和方法,类似于”形”的层面。
优点是可以得到可控、稳定的输出。缺点是可能限制了AI的创造性思维空间。
比如:大多数的仿写文章工作流就是固定式的,基本就是这样的。
设计开放式的输出:更像是给我一个创作的灵感和方向,通过意境的关键词构建语义场,触及”神韵”的层面。
优点是激发我的联想和创造力,缺点是输出可能不够稳定可控。
比如AI与人一起写文章,应该是这样的:
IP文,是我思与量的封装,我选后者。
最后,我是什么角色,AI 是什么角色
我觉得人为参与AI写作提效比例是:
选题阶段:人 80%+AI 提供 20%灵感补全
前期准备:人 60%收集数据+准备素材,AI 40%整理论据+列出大纲
写作环节:人微调 10% + AI 写作 90%,
美化排版:人判断,决策 10%+ AI 90%
审核优化:人判断,决策 10%+ AI 90%
发布:人 100%
本质是:人做:选择,判断,决策,引导。
AI 写作:生成内容,启发灵感各流程灵感。
用AI封装我的思考,而不是用AI替代我的思考。
Part 3:AI选题工作流
01、人选题方法论
我觉得,大道至简,无非是三点
观:细心观察每个瞬间
生活观察法: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绝佳的写作素材。早晨排队买咖啡的人群、公交车上的温暖瞬间、街边小店的人情故事…
当你用心观察,睁眼是故事,闭眼是灵感。
高赞文案观察法:那些能引发共鸣的文案,为什么能击中人心?拆解它们,你会发现:情感共鸣+巧妙表达,往往是制胜法则。
热点文观察法:关注社会热点,但不是简单跟风。找到热点背后的人性思考,挖掘独特视角。
比如一个网络热梗背后的社会现象,一个流行话题里的情感共鸣。
但求新,不求快。在热点里挖掘真实情感,找到独特视角。让文字有温度,更有深度。
记:记录每次感悟 ,灵感碎片,用户问题
对比反思法:今天的你 vs 昨天的你;理想 vs 现实;预期 vs 结果。通过对比,提炼成长,启发思考。
问题解答法:把读者的每个问题都当作写作的金矿:记录读者困惑、分析问题本质、提供解决方案、延伸拓展价值。
一个好问题 = 一篇好文章。
灵感收集法:将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变成写作素材:刷手机时的看到金句,路过时的灵光一现,深夜里的突发奇想。
体:用心体会每份情感
痛点挖掘法:你的困扰,大概也是他人的困扰。工作压力、生活焦虑…这些共同的”痛点”往往最能引发共鸣。
记录下如何克服困境,你的经验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。
专业延展法:把你的专业所长转化为大众感兴趣的内容。比如:程序员谈高效工作方法,老师分享教育心得。
我应该是分享AI工作流的方法赋能更多人。
情感共鸣法:这个时代,被看到比去批评更值得提倡吧。
02、AI 选题工作流 = 人机写作
例:应用在热点文观察法
初始版本
人:我想写一篇关于刘润 2024 年跨年演讲的解读文章
>> GPT API 回复:
你可以从以下角度解读刘润的演讲:核心观点提炼、案例分析、思维方法论等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演讲解读文章框架。
增加”人类洞察”影响
人:我发现我们可以把这个演讲放在工作总结的框架下来写
>> GPT API 回复:
这个角度很有创新性。我们可以把刘润演讲中的观点,
重新组织成一个工作复盘和展望的框架。
这样不仅解读了演讲内容,还能给读者实用的行动指南。
增加”双向互动”影响
人:我想用工作复盘为主线,请你帮我找出演讲中可以支撑这个思路的点
>> GPT API 回复:
我们可以从演讲中提取:
年度工作者画像分析
行业发展趋势研判
个人成长路径建议
这些要素都能很好地融入工作总结框架。
增加”价值聚焦”影响
人:这个角度看起来更有实用性,我决定采用这个方向
>> GPT API 回复:
完全同意。这样的改编能让内容:
从单纯的演讲解读转向实用指南
让读者能立即应用到自己的工作总结中
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框架
增加”执行规划”影响
人:那我们就这样确定选题:《用 AI 工作总结框架解读刘润 2024 年跨年演讲》
>> GPT API 回复:
这个标题很好,它体现了三个价值点:
时效性:2024 年的新内容
实用性:工作总结这个场景
创新性:AI 视角的解读方式
我们可以看到:人类带来了创造性的角度转换,AI提供了框架化的思维辅助,双方协作让选题更有价值和可执行性。
最终成品融合了人的洞察和AI的结构化能力。最后文章:
例:应用专业延展法
输入:
回复:
你看,我们是不是做好主题定位,价值判断,方向把控就够了。
但,难点是,你得首先掌握选题方法论。
Part 4、AI内容工作流
我首先的思考,还是回归对内容的理解,什么是我要写的内容。
我觉得应该是适合我自己的真诚的表达。
内容具有增量性:人有我优。
内容具有稀缺性:人无我有。
于是,我设计以下工作流:
人有我优,我可以通过AI优化,行文风格,排版,标题等等
比如内容的优化:
人无我有,我可以设计让大家一眼就懂的辅助内容,比如:小觉醒|看见思考的形状。
有了一系列文章:
“在这个AI时代,我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?”
抬头望去,整个世界都在谈论AI。有人焦虑,有人兴奋,有人迷茫。
其实,AI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思考:人类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?
也许答案就在于:我们能与AI对话,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,能主动探索协作之道,能不断觉醒、成长、超越。
我想,我会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求知,求索。